發展中國家經濟一體化的不足
從現實世界的發展情況來看,發達國家更具備區域經濟一體化成功的前述必要條件,由歐共體到歐洲統一大市場,再到歐洲聯盟,期間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原因就在于此。相比而言,發展中國家前述的一些條件似乎不夠。
首先,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制造業處在初級發展階段,而且水平分工不發達。許多發展中國家由于制造業不發達,大多出口初級產品。例如,1995年喀麥隆的出口總額中,石油出口占其總額的50.6%;尼日利亞的出口總額中,石油出口額占其總額的97.4%;扎伊爾的出口總額中,銅的出口額占其總額的64.4%。此外,發展中國家產業內貿易指數很低,發達國家產業內貿易指數通常較高,個別可達80%以上,其制造業相互依賴達到相當深刻的程度。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東亞地區的發展中國家。盡管東亞地區制造業內部分工有了相當的發展,但這種分工主要是不同產業間的分工,如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間的分工。制造業內部同一產品的零部件或工序型的水平分工尚未充分發展起來。
其次,一般說來,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較低,產品的成本較高,與世界低成本相差較大。這些國家的貿易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與發達國家之間進行的。例如,1995年,喀麥隆出口總額中,出口到法國的為18.5%,出口到意大利的為13.9%,出口到西班牙的為13.8%;從法國進口占其進口總額的35.4%。又如,1995年,哥倫比亞出口總額中,出口到美國的占其出口總額的34.5%,進口總額中,來自美國的占35.8%。一旦這些發展中國家與本地區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建立一體化組織,將有相當大的一部分貿易從區域外部轉向區域內部。由于區域內部成員國的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距世界高水平相差甚遠,成本差距較大,那么建立一體化組織后,貿易轉移將會帶來巨大的損失。即使就技術水平和生產率較高的東亞發展中國家而言,其相當一部分產品,例如飛機制造和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仍然較低,生產成本距世界低成本差距較大。如果東亞發展中國家建立一體化組織,那么就有相當一部分對第三國的貿易轉向一體化組織內部,這種貿易轉移不僅不會帶來福利,還會帶來損失。
第三,從總體來看,發展中國家的供給彈性和需求彈性相對較低。例如非洲一些發展中國家人均GNP相當低,1994年,坦桑尼亞為90美元,埃塞俄比亞為130美元,相當一部分國家在200美元—300美元左右。近幾十年來,東亞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有長足的進步。然而,有的國家人口眾多,經濟發展迅速,國內市場的潛在需求巨大,但現實的人均GNP和人均收入水平仍不高,需求彈性也不高。新加坡、香港等人均GNP很高,但是內需的增長有限。總之,在需求彈性較低的條件下,成立一體化組織后,相互間撤除貿易壁壘,需求也不可能大幅度增長,不會出現較大的貿易創造。從供給彈性來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交通運輸、通訊、能源等基礎設施較差,勞動力素質較低,缺乏資金,供給彈性也不高。這樣,一體化組織成員國之間貿易障礙撤除后,生產不會迅速增加,從而也不會較大幅度地替代從非成員國的進口。
第四,發展中國家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難以取得成功,還來自于以下兩個障礙。其一,對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關稅是一國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這給一體化組織成員國統一降低關稅造成了難以逾越的障礙。其二,區域經濟一體化一般要求有關成員國在相當程度上統一貿易和經濟政策,但由于成員國彼此的經貿結構不同,勢必造成苦樂不均,這就需要建立類似歐共體“農業共同基金”的機制給利益受損的成員國以補償,而發展中國家由于財力有限,所以難以承擔這類基金所帶來的沉重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