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采購需求計劃的內容
1.準備認證計劃
⑴ 接收由開發部門提交的零部件開發批量計劃
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在目前采購環境中可以找到的零部件供應;二是專用零部件,這種專用零部件是目前采購環境無法提供的,需要尋找新的供應商,或與供應者一起研究專用零部件提供或試制的可行性。
⑵ 接收余量需求計劃
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采購環境容量不足以支持零部件需求,或者隨著采購環境呈下降趨勢,相關零部件的采購環境容量在縮小,滿足不了需求。以上兩種情況產生余量需求,從而要求對采購環境進行擴容。采購環境容量的信息可以由認證人員和訂單人員提供。
⑶ 熟悉準備供應商群體認證環境信息資料
采購環境的內容包括:認證環境和訂單環境兩個部分。有些供應商認證容量較大,訂單容量較小,有些供應商則正好相反。
⑷ 制定認證計劃說明書
也就是準備好認證計劃所需要的資料,主要內容包括:認證計劃說明書(零部件的項目名稱、需求數量、認證周期等),并附有開發需求計劃、余量需求計劃、認證環境資料等。
⑸ 認證需求
① 分析開發批量計劃。不僅要分析量上的需求,而且要掌握零部件的技術特征等信息。計劃人員應對開發零部件需求做詳細分析,必要時與開發人員、認證人員一起研究開發零部件的技術特征,按照已有的采購環境及認證計劃經驗進行分類。
② 分析并確定生產需求的余量。導致目前采購環境的訂單容量難以滿足用戶的需求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市場銷售量的擴大;二是采購環境訂單容量的萎縮。對于因市場需求的原因造成的,可以通過市場及生產需求計劃得以了解各種零部件的需求量及時間;對于因供應商萎縮原因造成的,可以通過分析現實采購環境的總體訂單容量與原訂容量之間差別得到。兩種情況的余量相加即可得到總需求余量。
③ 確定認證需求量。根據開發批量需求及余量需求的分析結果,確定認證需求。認證需求是指通過認證手段,獲得具有一定訂單量的采購環境。
⑹ 計算認證容量
① 分析項目認證資料。分析項目認證資料是計劃人員的一項重要事物,需要對相關零部件項目進行深入分析。
② 計算供應商群體總體認證容量。采購環境的總體認證容量方法是把采購環境中所有供應商的認證容量疊加即可,對有些供應商的認證容量需要乘以適當系數。
③ 確定社會供應群體的可利用認證容量。按照零部件項目的認證周期,以某一時間段計算的供應商已承接的認證量,供應商承認認證量等于當前供應商正在履行的認證的合同量。
④ 確定總剩余認證容量。零部件的認證容量等于所有供應商群體的剩余認證容量的總和。
零部件認證容量 = 零部件供應商群體總量認證容量―承接認證量。
⑺ 制定認證計劃
① 對比認證需求量與認證容量。零部件采購方的認證需求與供應商對應的認證容量之間往往會存在差異,若需求小于差異,則無須進行綜合平衡,直接按照認證需求制訂認證計劃;反之,若供應商容量小于認證需求量,則進行認證綜合平衡,對于剩余認證需求需要制訂采購環境之外的認證計劃。
② 綜合平衡。從全局出發,綜合考慮市場、生產、認證容量、零部件生命周期等要素,判斷認證需求的可行性,通過調節認證計劃盡可能地滿足認證需求。
③ 確定認證余量認證計劃。如果目前的采購環境不能滿足零部件的剩余認證需求,采購人員應對此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尋找并確認采購環境之外的供應商認證計劃。
④ 制訂認證計劃。在零部件的認證數量、規格及認證時間確認之后,就要制訂認證計劃。
2 準備訂單計劃
⑴ 接收由市場部門提交的要貨計劃
市場需求是啟動生產供應程序流動的牽引項,要向制訂較為準確的訂單計劃,首先必須熟知市場需求計劃,或者銷售計劃。市場需求的進一步分解便得生產需求計劃。
⑵ 接收由生產部門提交的生產需求計劃
生產需求導致對相應零部件的需求,零部件的需求時間由生產計劃所給出,通常訂單計劃也按照零部件的需求而制訂,采購計劃人員需要熟知生產計劃及工藝常識。
⑶ 熟悉準備供應商群體供應信息資料
訂單環境資料主要包括:訂單零部件的供應商信息;修正訂單比例信息;小包裝信息;訂單周期;訂單環境一般使用信息管理系統管理,訂單人員可從信息系統中查詢了解零部件的采購環境參數及描述。擬制訂單計劃說明書(零部件名稱、需求數量、到貨日期等)。
⑷ 評估訂單需求
① 分析市場需求。零部件的訂單計劃除了考慮生產需求外,還要兼顧市場戰略、潛在需求等。另外,對目前的市場要貨計劃進行分析,評估其可信度,并參照以往相關要貨數據,找出問題。
② 分析生產需求。由生產制造的時間進度安排,分析現有庫存零部件數量是否達到生產制造的供應要求,如若不能,提前下達訂貨任務,使零部件供應與生產制造的數量和時間要求相吻合。
③ 確定訂單需求量。建立在對以上分析結果的基礎之上,確定零部件的訂單需求。
⑸ 計算訂單容量
① 分析零部件供應資料。在目前已有的采購環境中,收集并分析零部件供應商的信息資料,作為參考依據。
② 計算總體訂單容量。在現有采購環境中,以零部件的供給數量和時間為指標,對供應商的總體訂單容量進行考察。
③ 計算已承接訂單容量。零部件供應商在指定時間內的已經簽下的訂單量,稱為承接訂單量。
④ 確定總體剩余訂單容量。零部件剩余訂單容量=零部件供應商群體總體訂單容量―已承接訂單量。
⑹ 制訂訂單計劃
① 對比訂單需求量與訂單容量。倘若訂單需求量小于訂單容量,則依據零部件的需求制訂訂單計劃;反之,訂單需求量大于訂單容量,則再對剩余零部件需求制訂認證計劃。
② 綜合平衡。綜合考慮市場、生產、訂單容量等要素,分析零部件訂單需求的可行性,必要時調整訂單計劃,并計算超出訂單容量的剩余訂單需求。
③ 確定訂單余量認證計劃。對于剩余需求,提交認證計劃制訂者處理,并確認能否按照零部件需求規定的時間和數量交貨。
④ 制訂訂單計劃。包括下單數量和下單時間,以下給出二者的確定方法。
下單數量:生產需求量―計劃入庫量―減去現有庫存量+安全庫存量
下單時間:要求到貨時間―認證周期―下單周期緩沖時間